新闻动态
江苏宜兴近日发布的干部任前公示中,6名干部被标注“曾用名”,引发社会关注。对此,宜兴市委组织部回应了公众的疑问。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背后的故事。
近日,江苏省宜兴市的干部任前公示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关注。根据“宜兴先锋”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15名拟提拔干部中,有6人被特别标注为“曾用名”。这一举动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大家纷纷猜测,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某些问题。
公示信息显示,这6名干部多拟任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或被推荐提名为镇长人选,公示时间为2024年9月17日至9月24日。许多网友表示,这种频繁出现的“曾用名”标注是否意味着干部信息的透明度不足,或者是否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对此,极目新闻记者于9月21日联系了宜兴市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标注“曾用名”主要是为了让公众更加了解这些拟提拔干部的情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况,增强公示的公开、公正和公平性。如果公众对这些干部的信息存有疑虑,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反馈,组织部会认真受理。
从2022年12月到2024年9月,宜兴市的干部任前公示中,曾经标注“曾用名”的干部不在少数。有网友提出,干部的“曾用名”频繁出现,令人担忧,这是一个警示信号吗?
宜兴市委组织部的干部监督科工作人员对此做出了详细解答。他指出,根据相关规定,凡是曾使用过其他名字或改过名字的干部,在公示中都会被标注“曾用名”。这种做法可以确保透明度,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以便了解这些干部的真实情况。
金年会6766
工作人员还强调,在干部提拔任用之前,宜兴市会对所有干部的“三龄两历一身份”进行全面严格的调查与审核,包括小名和改名情况。在审核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曾用名”的情况,审批部门将会对干部进行核实。多数情况下,干部的“曾用名”只是因为他们从小有小名,而正式户籍上的名字可能有所不同。
这一回复无疑让一些网友的疑虑有所缓解,他们开始理解“曾用名”标注的目的。然而,还有人质疑,这样的透明度是否真的足够?在如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公众对干部任用的期望越来越高,透明度也是评判一个能否赢得民众信任的重要标准之一。
干部任前的公示不仅关乎个人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许多人认为,干部的任用公示应当更加透明,公众不仅要看到干部的经历,更希望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工作态度等,因此有必要在公示中提供更多丰富的信息。
此外,宜兴市委组织部的工作人员也提到,上级部门并未强制要求在公示中标注“曾用名”,而有些地方或单位则选择省略这一信息。这让大家意识到,即使在同一系统内,对于干部任前公示的做法也可能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宜兴市的做法不仅增加了透明度,也为其他地方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本。
值得注意的是,干部的任前公示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程序,它更是对未来工作的一种承诺。如果干部在公示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信息披露,将有助于减少公众的疑虑与不信任,增强干部的责任感。
对于这次公示所引发的关注,宜兴市委组织部表示,他们会持续关注公众的反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干部公示制度,使之更加规范与透明。同时,他们也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干部任用的监督中来,为建设一个公正、廉洁的环境贡献力量。
总之,干部任前公示标注“曾用名”这一事件,虽然引发了一些疑虑,但同时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反思与讨论的机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平衡透明度与隐私保护,将成为各级都需面对的挑战。
让我们共同期待,随着这一机制的逐步完善,未来的干部任用公示能够更加清晰、更具公信力,为社会的良性发展注入更多积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