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至5月19日,从诈骗作案手法来看,本金年会 金字招牌诚信至上周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和刷单返利类是当前发案较多的类别,分别占到一周诈骗总量的25%、22.5%、20%,成为这一周发案的前三位。
易受骗群体
从受骗群体男女比例来看,上周受害群体中女性占比较多,占总人数的67.5%。其中,涉及案件多为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和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而男性占总人数的32.5%,涉及案件多为刷单返利类和虚假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
预警关键词:谨防诈骗套路,防范要有方法
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之后,很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诈骗分子会找上自己?其实,无论是何种骗术,无论花样如何翻新,骗子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以及认知的缺陷来行骗的。具体来说,不法分子主要利用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两大弱点。大部分诈骗案件是骗子利用人们的贪念而成功实施的。这种贪念主要体现在对物质、色情、感情等方面的追求上。
1.利用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渴望以及贪小便宜的心理
在校园贷诈骗中,学生往往抱着攀比的心理过度消费,从而不慎掉入高利贷陷阱。网络刷单诈骗则是典型的虚假宣传、施以小利诱骗上钩的例子。宣传中常有“不限时间,不限地点,轻松赚钱”“足不出户,日进斗金”“动动手指,人生躺赢”等夸大其词的表述,描绘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奔小康或变成富翁的神话,引诱人们浮想联翩。之后,骗子会让上钩者先刷几单尝点甜头儿,骗取其信任后再实施诈骗。网络投资诈骗同样是通过虚构“高大上”的投资理念进行的。骗子一般会承诺超出合理范围的收益,实际上却是庞氏骗局。待收集到一定资产之后,诈骗分子就会携款潜逃;也可能是建立虚假投资平台,利用人们对贵金属、石油、虚拟币等领域的不熟悉,通过后台控制指数升降,致使投资人血本无归。
2.利用人们特定心理需求进行诈骗
如酒托诈骗、招嫖诈骗、“重金求子”“仙人跳”等。这些诈骗行为的受害者大多是男性,但也有少数女性被骗的案例。由于这些诈骗行为往往涉及个人隐私,许多受害者选择不报案,这使得诈骗分子更加肆无忌惮。
3.利用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的重视
骗子会设计各种骗局,从而实施诈骗。金年会 金字招牌诚信至上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被称为“诈骗之王”的虚假投资理财诈骗,不法分子会通过婚恋、社交等平台寻找潜在的受害者,通过聊天发展感情以取得信任。当受害者对这份感情深信不疑,满心期待美好未来时,骗子会将其引入虚假投资、赌博等平台,从而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再如,骗子还会冒充医保、社保机构的工作人员,谎称受害者的医保、社保账户“被停用,需更新升级”等。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机关单位的无条件信任,很多受害者会毫不怀疑地点击“钓鱼”链接并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卡号和密码、手机验证码,完成所谓的“核验”。然而,实际上在填完相关信息后,受害者银行账户内的钱款已经被骗子盗走。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骗子都巧妙地利用了人们的情感信任和对机关单位的信任来实施诈骗。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轻信陌生人的言辞,避免泄露个人信息和银行账号等敏感信息,以防上当受骗。
4.通过散布令人恐惧的虚假信息来引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
当受害者处于紧张和恐惧的应激状态时,他们的理智往往会被削弱甚至消失,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在骗子所提供的信息上,思绪会受到严重干扰,最终因急于规避“风险”而产生决策偏差。
例如,冒充公检法诈骗的手法已经发展了20余年却仍然屡试不爽。不法分子通过拨打电话,自称是公检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并报出受害者的个人信息,展示伪造的工作证件和逮捕令等文件,使受害者心生恐惧,进而对其进行远程操控。再如,声称能够消除不良征信记录、清除酒驾醉驾档案等骗术,正是利用了人们对这些污点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恐惧心理,引诱他们上当受骗。
警方提示
1.牢记“三不一多”原则。诈骗分子虽然作案手段变化多端,但都是利用被害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在大家轻信麻痹之际实施犯罪。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牢记“三不一多”的原则,就能有效避免绝大多数骗局,牢牢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2.充分运用“反诈利器”。随着信息诈骗手段越来越精准,在电信网络诈骗面前,没有所谓免疫人群。我们要充分运用“国家反诈中心”APP、96110预警劝阻专线、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全国移动电话卡“一证通查”、云闪付APP“一键查卡”、反诈名片、全国互联网账号“一证通查2.0”等七大反诈利器,构筑起防诈反诈的“防火墙”。